苹果笔记本系列有几款,以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最为受欢迎,近日,苹果对笔记本更新了 MacBook Air 和入门款 MacBook Pro 都获得了处理器和功能升级,其中最为亮眼的是 Touch Bar 成为了 MacBook Pro 的标配功能。不过New MacBook(MacBook)的分栏已经在 Apple Store 下线,这款曾经因「轻薄」而闻名的苹果电脑,一夜之间成了过气网红。为何苹果取消MacBook,押呗数码寄存带你看下?
在 2015 年问世的 MacBook 是苹果第一款采用 USB-C 接口的苹果电脑,这个接口取代了苹果过去在用的 MagSafe 和 USB-A,统一将输入和输出任务都交给这 1 个接口去处理。
而会让苹果选用 USB-C 取代传统接口原因,是因为机身最厚的地方只有 1.3 厘米,比现在的 MacBook Air 还要薄 2 毫米。
不过这也只是当年 MacBook 让观众哗然的其中一个地方,为了能让电脑体积缩减到 iPad 一样大小,苹果进行了至少 5 种新尝试,而它们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使用 USB-C 取代传统接口
第一代蝶式键盘
全金属 Unibody 机身
取消 A 面「信仰灯」
被动散热设计
12 英寸 Retina 屏幕
相比起之前的剪刀脚方案,蝶式结构给体验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大幅缩减了键盘的垂直空间,这让电脑的主机部分厚度在 MBA 的基础上被更进一步削减。
尽管蝶式键盘的成本比剪刀脚更贵、良品率较低,但有着空间优势,蝶式键盘最终被发展到今天。
而为了将机身结合处高度整合,苹果还首次在 MacBook 采用全金属 Unibody 一体式设计,一体式转轴铰链和顶盖都采用了铝合金材质,从而塑造出一种优雅的紧凑美感。
通过将天线和底盖整合在一起,我们设计出了一体式的金属铰链。这一创新,与 Unibody 一体成型机身一起,成就了苹果有史以来第一款全金属 MacBook。——Jony Ive
其实除了让机身更轻和好看以外,MacBook 选用一体式机身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散热所需。为了能将整机厚度控制在 1.3 厘米内,这款电脑采用了全新的内部设计——「被动式散热」和「阶梯状电池」。
通俗来说,被动式散热其实就是不使用散热风扇,通过铝合金材质本身的导热性和通风孔进行自然散热。
当然,为了控制处理器运行时所发出的热量,MacBook 唯有向性能妥协,用上了针对无风扇设计的低压处理器,也就是后来套上酷睿 i「马甲」的酷睿 M。
阶梯式电池设计是我当时颇为震惊的新技术,虽然它不是第一次在电子产品中出现,但当我看到这种设计能为这台 12 英寸的小电脑带来 9 小时的续航,这让我立马有了将旧 MacBook Air 换掉的决心。
总容量 39.7 瓦时的电池占据了 New MacBook 内的大部分垂直、水平空间,它们就像梯田一样一层层规律排列,其目的是为了在弧形的 D 面内,最大程度利用内部空间。
而我们在这张拆机图也能看到,电脑主板的大小实际上只比成年人的巴掌大一点而已,电池占了约 70% 的水平空间。
用上了只有 5W 功耗的酷睿 M、比 12 英寸屏幕、一体式金属机身、无风扇设计、蝶式键盘、阶梯式电池、USB-C 接口……最终 MacBook 被控制在 28.0 x 19.6 x 1.3cm(最薄处 0.35 厘米)的体积和 0.92 千克的重量,比全装上阵的(主机+键盘+手写笔≈1.05 千克)12.9 英寸 iPad Pro 还要更轻一些。
因为蝶式键盘犹如敲桌板的体验、酷睿 M 处理器的性能,这些都是这款产品在当时无一不被诟病的地方。即便 MacBook 运行的是 macOS,也具备电脑的配置,但它也仍然被贴上「不像是电脑」这个标签。
实际上,相比于同期的轻薄本,为了让机身达到半个 1 元硬币的厚度,苹果对 MacBook 进行很大程度的妥协。
比如性能,为了找到散热和续航的平衡点,电脑内没有搭载散热系统,即便是散热铜管也没有配置,仅依靠紧凑的铝合金机身散热。因此唯一可选的处理器就是酷睿 M,因为只有这款处理器能针对无风扇设计优化,而且功耗只有 5W 而已。
然而低压处理器短板是性能,如果我告诉你 MacBook 的酷睿 M3 性能实际上比 2014 款 MacBook Air 的 i5-4260U 还要弱一些的话,你可能会说「新款怎么可能会比旧款弱?」
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酷睿 M 的优势是在功耗和温控上。
紧凑的设计和被局限的性能,注定了 MacBook 不是一款适合创作和娱乐的设备,它并不能让你随时打开某个游戏畅玩一番。
而且过于紧凑的内部空间,也没有给电脑增加配置的余地,除非对这款产品重新设计,否则现有的模具只能以电池来换取功能了。
真正让 MacBook 退市的原因其实并不只是产品本身,另一部分原因是苹果产品线出现变化。
近年我们能看到的一个现象是:iPad 开始往「生产力工具」靠拢,新 MacBook Air 回归「轻薄本」的位置 ,MacBook 的优势变得越来越少,定位尴尬。
MacBook 于 2015 年登场,对比那时同样是以轻薄著称的 MacBook Air,MacBook 虽然性能孱弱,且定价逼近万元,但其小巧精致的设计和 Retina 屏幕,一直能让 MacBook 保有相当可观的竞争力。
然而在 MacBook Air 更新后,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产品线出现了重叠的尴尬。
更大的机身体积,让 MacBook Air 能容纳更多迎合竞争力的功能,比如 Touch ID、比如更好散热系统……新款的 MacBook Air 已经补全了旧款的短板,拥有了 Retina 屏幕之后的它已经向 MacBook Pro 看齐,而久久未经更新的 New MacBook 已经被赶超。
除此之外,随着苹果近年逐步完善 iPad Pro 的硬件和系统,MacBook 原本的便携性优势也被更进一步削弱。从前我们会用 MacBook 来进行文字类的轻办公,但现在 iPad Pro 已经能满足到文字输入、绘图、网页预览这些需求。
而且无论是重量还是定价,iPad Pro 也只是 MacBook 的三分之二,相比于动辄接近万元的定价,显然 iPad 更易被用户接受。
究其根本,其实自去年新 MacBook Air 问世、iPad Pro 扩展新开始,MacBook 退出市场的计划就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在 MacBook Air 推出后,MacBook 对比 MacBook Air 在产品上除了重量和体积,已经没有太大优势,而且 MacBook 自身较高的工艺成本,也让它一直处于不低的价位段。加之,今年 iPadOS 大幅提升了 iPad 的独立性,更是将 MacBook 推向了边缘化。
举个例子,今天我们若是手拿 8500 元的预算,用于文字编辑、网页浏览等轻办公的话,我们可以买一台 11 英寸蜂窝版的 iPad Pro,并外加键盘和 200GB 的云盘服务。
若是要用到 macOS,新 MacBook Air 的定价是 8099 元,相比 12 英寸、售价 8988 元起步的 MacBook,MacBook Air 的屏幕更大、处理器更先进、支持指纹识别,甚至还多一个 USB-C 接口。
更关键的是,在加入前面提到的这些新功能后,整机重量对比 MacBook 只是增加了 300 克,大约只多了 1.5 台 iPhone XS Max 的重量而已。
因此,与其他两条产品线重叠的 MacBook 退出市场也是必然的趋势,在 MacBook Air 接力后,MacBook 这款发展到头的产品也是时候功成身退了。
回望过去,MacBook 的问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来临;眼看今天,MacBook 的谢幕,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以为着它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轻薄是 MacBook 的特性,在这个特性基础上,苹果将所有的尝试都设计在这个 12 英寸的电脑内,一体式金属机身、USB-C、蝶式键盘…… 而在过去 4 年里,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都相继用上了 MacBook 这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升级。
换个角度看,MacBook 就像是这些技术的开山元老,苹果先用这款产品在市场试水,然后在后续产品广泛应用。实际上,MacBook 在过去一直都是苹果电脑的先驱,这个「传统」自 2006 年第一代 MacBook 首次使用镜面屏幕、第二代 MacBook 首次使用金属机身开始,就一直被苹果延续至今。
苹果笔记本一直作为商务人士首选,可见苹果笔记本性能的强大,而 MacBook 的下架,也意味苹果产品的更新,该款笔记本已经没法满足人们审美观及硬件性能上的需求了。不过经历这么多少年的产品,也足以证明这款笔记本的强大了。押呗数码寄存平台,认为苹果将在今年新品发布会推出全新系列手机外还会加强笔记本产品线的,你认为呢?